查看原文
其他

攀登!看首都师大本科生教育发展成就

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-01-16


编者按


进入新时代,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,深化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布局。近五年来,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,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大幅跃升。

今天我们梳理和展示学校在党的十八大以来、特别是近五年来学校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改革发展成就


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以高水平人文社科学科群、理工科学科群、艺术学学科群全方位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的办学格局。以满足学生高水平发展为核心,强化科教融合,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深入推动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,努力构建一流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

学校设立“拔尖创新人才专项行动计划”,成立燕都学院,2020-2021年获批3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,成立敬修书院伯良书院,筹备任敢书院、庆龄书院,各院系积极设立拔尖实验班,构建起 “国家-学校-院系”三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机制。


通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连通,驱动大学与中小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展,构建首都师大教师教育“双链循环”机制


依托四大高水平学科群,探索出了学科交叉、联合培养、综合实践、国际化、导师制、小班制、学分制、书院制等多种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路径。


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、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9门;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;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,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,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,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。


近四年,学校累计17门课程获评北京市高校“优质本科课程”


2020年,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,共有23项教材(含参与编著)获奖,其中,特等奖2项、一等奖7项、二等奖14项;徐蓝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。学校综合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,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三。


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教材——基础教育特等奖


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教材——高等教育、基础教育一等奖


近四年,学校累计16项教材/课件获评北京市高校“优质本科教材课件”


学校坚持“补短板、聚资源、抓重点、强贡献”导向,坚持高点定位、师范特色、改革创新、系统发展原则,不断拓展和丰富一流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举措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、不断完善卓越教师培养、全面实施体美劳教育、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改革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体系。

充分发挥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、课程建设“主阵地”、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作用,强化示范引领,突出师范特色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,构建全面覆盖、类型丰富、层次递进、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。


积极开展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打造“双减”师范生教育实践系列课程,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资源,加快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,精准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“双减”政策落实落地。


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名师校友资源优势,精心打造“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活动”“首都基础教育名师大讲堂”,以丰富实践活动助力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。


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公共课程,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

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,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、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


学校建成涵盖教育学、文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各级实践基地21个。打造跨学科交叉融合,融思政教育、专业教育、实践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


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“外培计划”,开设专业从8个增设至11个,合作院校增至美、加、爱、英的7所高校,截至2022年7月,共派出学生118人。


学校持续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,构建了“三四五”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体系”,获评教育部“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”,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在线课程达到71门。


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,生源质量不断提高,学生在学科竞赛、科学研究、毕业论文与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,毕业生质量、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。

2017-2021年

生源质量趋势不断上升

2017-2021年

示范高中生源占比分析


2016-2021年,学校本科生科研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,本科生发表论文286篇,其中权威核心期刊论文30篇(含第一作者4篇),核心期刊论文19篇,其他期刊论文237篇;获批软件著作权13项,发明专利8项。


2016-2021年,在各类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,学校本科生共获奖2628人次、共认定创新实践学分 14092分。


2016-2021年,共评选298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(论文),获批市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72篇


2016-2021年,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总数达1675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共545项,市级项目共235项。


2018-2022年,学校本科毕业生整体深造率稳中有升2022年创下五年最高,比2018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。


2019-2022年,“外培计划”81名毕业生中,升学48人,平均升学率为59.26%。


学校落实就业创业工作“一把手”工程,构建创业教育、创业实训、创业孵化“三位一体”的创业工作机制。截至2021年12月15日,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.84%,就业质量、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。


学校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,以 “文、理、艺、教”四大学科群为依托,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,目前共有59个本科专业,72个专业方向。专业涵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 10 个学科门类。

学校统筹规划专业建设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以建设一流专业为引领,点面结合,分层推进全校专业建设;重视专业建设内涵发展,系统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,不断提升本科专业建设水平;坚持专业结构动态调整,新增优势、特色、新兴专业,深入开展 “新文科” “新工科” 建设改革工作;增设大类招生与培养专业,鼓励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,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、区域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。

“双万计划”实施以来,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,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。5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,“双万计划”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达到87.5%,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比达到62.5%,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名列前茅。获批北京高校“重点建设一流专业”3个。

首都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


首都师范大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


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名单


首都师范大学近5年新增专业(方向)


首都师范大学新文科、新工科项目立项名单


首都师范大学大类培养情况


首都师范大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列表(排序不分先后)


自2018年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来,学校已有14个专业接受了二级认证考查小学教育专业将开展三级打样认证。


师范类专业二级联合认证专家见面会


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培训体系建立面向新教师、青年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专家的全方位培训体系,满足专业化、多样性、个性化需求;大力培育、积极动员、精心组织教师参加省级、国家级的各类教学名师、优秀教师、教学团队等竞赛与评选,以赛促教,以赛促质,吸收先进教学理念,彰显学校教师队伍实力;鼓励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、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,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;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建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校-院两级督导、学生学业联系人等构成的教学质量检测队伍;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积极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,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,构建多层级、多学科、多类型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,进一步打造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育人能力高超的教师队伍。

徐蓝

国家级教学名师

石鸥

国家级教学名师


由李海梁担任负责人的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入选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


优秀本科育人团队(2019-2022年)


北京“高创”教学名师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入选名单


“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”获奖名单(2018-2022年)


“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”获奖名单(2017-2022年)


第一、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,累计获得8个教学团队获奖。在全国评选中,1个团队获正高组二等奖


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(公共课)主讲教师(2019-2021年)


2020年,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,沈杰、叶小兵任委员会委员;共有11位教师入选各专业委员会。


2022年5月,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,初等教育学院“小学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”成功获批。


学校以一流人才培养为核心,以课程建设、教材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,通过夯实学科专业建设,坚持内涵、特色、差异化发展,有计划、分步骤培育凝练出一系列重大教育教学成果,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,系统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核心竞争力

2017年,学校有20项教育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奖项,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(一等奖8项,二等奖7项),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(一等奖3项,二等奖2项)。次年,在国家级评审中,学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。

2021年,学校有24项教育教学成果荣获北京市奖项,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(特等奖1项,一等奖9项,二等奖11项),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(一等奖1项,二等奖2项),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首位。

2018年,我校主持完成的《创设市级统筹“三轮驱动”体制机制,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“北京模式”》(主要完成人:孟繁华、周晓宇、张延书、蔡春、张爽、林伟)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


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团队部分成员合影


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(2017年、2021年)


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(2017年、2021年)


往期回顾

有一个故事,只有CNUer知道

文武双全展英姿,她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!

创造新的伟业!首都师范大学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闭幕会



编辑:安佳悦、汪文楚

责任编辑:赵璟卓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